摸鱼 学途 Rules & Tips
1. 遵守中国大陆相关法律法规
2. 反对成功学和贩卖焦虑
3. 推崇求真的治学态度和经验

看书 | 莫言与李娟,写虚与写实,你选谁?

查看: 1459|回复: 5
2
txfxiaodou 发表于 2025-6-25 08:55:04
《我的阿勒泰》电视剧未走入大众视野前,从未认真了解过原著作者李娟以及她的系列书籍,我们耳熟能详的都是莫言、刘震云、余华这些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我们看得最多的也是他们所经历的那个年代的虚构的、想象的故事或者创作,他们很喜欢宏大的历史叙事方式,比如通过一些虚构故事来揭示时代的悲哀以及底层生存的悲哀,他们的描述总是那么赤裸裸的、不加任何掩饰,甚至有些血腥(比如莫言的书籍),或许是因为男性作家没有那种细腻的情感神经?

我很不喜欢改革开放前那一时期的历史,也不喜欢以那个年代为背景而创作的任何书籍或者影视作品,即使家里有好多类似的书,看过不想再翻开第二遍。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娟的作品,第一次看她的书就被深深吸引,我时常会觉得怎么会有这么破碎又美好的女子,怎么会那么孤独、那么悲伤又那么苦难。她的文字那么真实、那么平静,她把自己的生命和亲历讲给大家,跟着她的文字了解了从未了解过的游牧生活;她的文字聚焦的都是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身边的物那些真实的体验。书评说她的作品是在微小处见辽阔,于苦难中淬炼希望,我很赞同。

最近一口气读了李娟的三本书《遥远的向日葵地》、《记一忘二三》、《冬牧场》:《冬牧场》是作者在2010年冬随哈萨克牧民深入阿勒泰沙漠记录中国最后的游牧越冬,牧羊人的孤独在其中尽显;《遥远的向日葵地》是记录母亲在阿勒泰戈壁种植葵花的经历,母亲的坚韧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本;《记一忘三二》记录了她自己的记忆碎片,我想更多的是成长创伤和生活哲思

《遥远的向日葵地》中,她写母亲“赤身扛锨穿行在葵花地,晒得黢黑,和万物模糊了界线”,你几乎能摸到铁锹的木柄,因为这些细节不是编的,是从生命里长出来的;她说母亲像葵花一样“脚踩雨靴,无所不至,像女王般自由、光荣”,在鹅喉羚侵袭、干旱威胁下不得不连种四遍庄稼;她用“大地最雄浑的力量不是地震,而是万物的生长啊”来形容生命的韧性;她写外婆“早已迷路,她在迷途中慢慢向死亡靠拢,慢慢与死亡和解”,她并不回避生存的残酷,说外婆之死“如一滴水消失于大海”。

读这些文字为什么会很感动,因为它撕开了“田园牧歌”的滤镜。种地不是诗,是汗流进眼睛的刺痛,是赔光家底的恐惧。但李娟也从这粗糙里刨出了光,万物共生,生命自有其蛮劲。读时想哭又想笑,像吞下一口戈壁的风,沙涩后泛出甜。

《冬牧场》中,她写冬牧场中哈萨克老妇“枯老的手戴满宝石戒指,在荒野中闪耀全部的荣耀与傲慢”;她将目光放在一个个小小的身影上,她说“九岁的努儿赛拉西拖着几十斤重的雪袋,腰弯得快贴到地上,却咬着牙一步步往前挪”;她说“不知车什么时候来,也不知车会不会来”用来形容等待班车的焦虑;她说“人之所以感到‘幸福’,不是因为生活舒适,而是生活得有希望”;在极寒与孤寂中,牧民用歌声“放大自己的气息,占据广阔的安静”,她说“尊严存在于对苦难的抵抗——‘寒冷痛苦不堪,寒冷却理所应当,寒冷可以抵抗’”;她说“在安定宁静的生活里,连一小把炒熟的碎麦子都能香得直灌天庭”;她说冬牧场的月亮:“太阳未出时,全世界都像一个梦,唯有月亮是真实的;太阳出来后,全世界都真实了,唯有月亮像一个梦。”

虽然李娟自述这本书她写得很仓促,感觉文字也未经更严谨的雕琢,但它像一部沉默的人类学纪录片;没有煽情,只有作者平静的注视:人在极限环境里如何守护尊严,又如何在孤独中打捞微小的快乐;寒冷可以抵抗,而希望比火炉更暖。

《记一忘二三》中,不乏能看到她的黑色幽默,她说“母亲‘骂我不结婚,又骂狗生太多崽’”;她说“我的幸福只有一种源头,它只滋生于内心,它和外部的现实秩序没有一点关系”;她将阅读喻为“啄开蛋壳的第一个孔隙”,说“阅读令我打开了通往更大也更黑的世界的一扇门”;她坦然面对所有渐行渐远,“我失去过很多朋友,但从不觉得可惜……缘分尽了,他们抓不住我了。我想,这世界其实从来不曾在意过谁的认可与理解,它只是存在着”;她说“痛苦这东西天生应该用来藏在心底,悲伤天生是要被努力节制的”,“世上竟会有那么多悲伤,不过没关系,我最终还是会成为自己最想成为的样子。”

虽然李娟的来时路很狼狈、很拧巴,但她用幽默腌成了脆甜的萝卜干。非虚构的力量,不仅在于记录世界,更在于缝合自己;记忆于她,是伤也是药。

六月即将完结~

接下来准备继续读李娟的《羊道》三部曲~
虫子 发表于 2025-7-9 12:01:06
我不同意将莫言、刘震云、余华等等同时代作家的作品定义为「写虚」,恰恰相反,他们的作品太写实了,甚至被称为「寻根文学」,是深深根植于这片土地的。

你说「我很不喜欢改革开放前那一时期的历史」,我则又是恰恰相反——着迷于我出生之前的三四十年。我也着迷李娟的阿勒泰,这两种喜欢的内里是一致的,即对自身认知疆界之外的一切充满好奇

莫言、刘震云、余华、路遥,包括我老家获得茅盾文学家的两位作家:陈忠实、贾平凹,还有导演贾樟柯...等等这些人创作的东西,大约已经越来越难被千禧年之后出生的人所理解和喜欢。

天是昏黄灰冷的,皮肤是粗糙皲裂的,说话带着浓重的方言腔,特别是做起爱来,比禽兽更甚,激烈又频繁。就像你说的「赤裸裸、不加任何掩饰,甚至有些血腥」,可能还会让一些看惯了现代都市爱情剧的小年轻反胃。殊不知,这一切都是无比真实,来自真实人性的真实发生。

在这些作家成长的早期,大都经历了二十多年的「禁欲主义」时期,社会主流只认可男女之间「纯洁的革命友谊」。直到 80 年代,这批作家才有条件掀起一股寻根的浪潮。

有人可能会说,难道寻根就是把裤裆里那些事儿大写特写吗?我觉得这就是缺乏带入感的体现。你看看现在社交网络上,有单身痴汉对着一张性张力一般的女性照片都能坦白讲「我好了」,网友不解道「你是真饿了」。可长期性压抑就是会这样啊。为什么要压抑性呢?小方面,自身社交资源有限;大方面,就是因为我们长期缺乏性教育,甚至高级一点儿讲就是缺乏「性审美」。你甚至可以把这些作品中有关性爱的描写和岛国的特产动作片相提并论,它们都是属于成年人的一剂良药。

陈忠实笔下的田小娥,贾指导镜头里的小玉,或自愿,或被强迫地与人发生性关系,路边的草垛里,洗浴城的按摩房里,到处都能当做性欲释放之地。《天注定》小玉的原型来自「邓玉娇事件」,田小娥更是来自于广袤乡村靠田吃饭的弱势妇女群体。一个比一个真实。

倘若有人感到不真实,那可能是历史书里对近现代的某些叙述有些太「一笔带过」了,可能是因为高速发展带来的美好生活让人选择性淡忘那些苦涩的记忆,还可能是的确——那个年代足够魔幻吧。现在去了解最不算晚,因为即便不看书,不查网,现在还有机会在现实中领略到这种魔幻,比如和村里那些七八十岁的老太太聊聊计划生育的事儿。

------------------------------==---------------------------

李娟笔下的陌生感,来自于我从未经历的牧场生活,并且这种陌生感发生在阿勒泰这样一个在网络上被各种令人神往的照片和旅行视频具象化,但是又相隔很远的辽阔天地,这就使得再朴素写实的日常也会让人不自觉地驰骋想象,因为心中有匹野马,可我的家里没有草原。

李娟文字的熟悉感,源于让我看到童年村庄生活的影子,同样因为物质信息匮乏,使得人与人的链接,人与自然的交互占据了时间的大部分。每年冬天的腊八节那天,各家都会熬煮一大锅腊八粥,舀出十几碗,每一碗配一根油炸麻花,由家里的小孩派送给邻里。北方的冬日,寒气逼人,但随着小孩们迈出自家门槛,一股股从碗里升腾的热气便比鼻孔呼出的气息更显惹眼。步伐急切如小跑,怕溢出碗又必须小心翼翼,终于送达三叔二伯家的灶台,”姨!尝哈我妈煮的腊八,香得很!“,撂下话拔腿就跑......

我看到对一位阿勒泰牧民的采访,他说再过十年,这种传统的迁徙肯定就消失了,现在已经逐步改用卡车装运转移羊群,游牧的载具有些已从马儿换成摩托......李娟记录了一种注定不久将会消失并且于大多数人而言不曾体验的牧场生态,除了真实之美,还有缺憾的美吧。
发抖的小熊猫 发表于 2025-7-8 16:22:26
没读过李娟, 去年买的《我的阿勒泰》还静静躺在书架上,但近期估计不会阅读,今年还有另外3本想读的书

莫言的书只看过《蛙》, 但印象深入脑髓, 这种魔幻主义的写法也让我对莫言路转粉, 后来又买了一本评分很高的《丰乳肥臀》,不排除看到书名有一点qingse的意味,哈哈

说起《蛙》,脑海中便能浮现出一幕幕如同亲眼目睹的画面,以及活脱脱的堪比真实的人物。比如因为炕太热而翩翩起舞的王仁美,因为思子成疾而误入剧组公堂断案的陈眉,月光下老年姑姑和她丈夫捏造人偶时的阴森感…… 可能都是魔幻主义,读起来感觉和《百年孤独》挺像的

七月已至,骄阳似火,夏花灿美,在读《人类简史》,愿我们下半年依旧在路上~
 楼主| txfxiaodou 发表于 2025-7-9 08:06:30
发抖的小熊猫 发表于 2025-7-8 16:22
没读过李娟, 去年买的《我的阿勒泰》还静静躺在书架上,但近期估计不会阅读,今年还有另外3本想读的书

莫 ...

资深道友~
列文虎克 发表于 2025-7-9 12:41:06
巧了,李娟和莫言我都喜欢。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一样,所以对写虚与写实的界定各有不同。李娟以第一视角描述她在阿勒泰的见闻与感受,代入感很强,是写实。莫言的很多故事其实也都是有真实事件作为支撑的。我是山东农村土著虫友,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原型就发生在隔壁城市。现实中的one child policy曾让某县创造“百日无孩”的纪录,因为超计>划>生>育,身边人被搬家具、拆房子的比比皆是,所以《蛙》也并不算写虚。
 楼主| txfxiaodou 发表于 2025-7-10 08:18:30
列文虎克 发表于 2025-7-9 12:41
巧了,李娟和莫言我都喜欢。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一样,所以对写虚与写实的界定各 ...

嗯呢,虫友说的对~我们自己处在不同年龄喜欢看的书也不一样,我再沉淀沉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虫部落 陕ICP备14001577号-1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3015号联系我们FAQ关于虫部落免责声明虫部落生存法则蛙先知RSS

Build with for "make search easier" Copyright © 2013-2025. Powered by Discuz! GMT+8, 2025-8-13 20:2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